论语和BLOG
2007-05-31 16:16:47| 分类:
独语
| 标签:
|举报
|字号大中小 订阅
论语和BLOG [原]
柔韧的原乡里面有几个相关的文章e流企業學習第1講—用e達成整合
分享與回饋
心靈的成長
让我想到论语和BLOG的一些问题.
心靈的成長並不是以我們領受多少課程,或學到多少東西來衡量,而是憑我們願意透過日常生活這面鏡子,來覺察自我的意願有多強來衡量。 Jean改寫
神學家Martin Buber說:「真神不存在你內,或我內,而是在你我相遇之處。」,找出你我相遇之處,就是生命之舞,也是我們修持的的核心。 摘自 寬恕十二招
上面是来自心靈的成長的话,但是我发现需要根据论语来说明一下.为什么呢?论语卷一 学而第一 开篇就说:
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
对于BLOG的写作者来说,写BLOG是"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";评论是"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";那么对于和自己的意见不同的人,就应该是"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"
反思我们自己的BLOG,我们是否做到了学而所说的三个要素呢?经常对自己所学习的东西进行BLOG,这是利用BLOG的首要条件;但是我们写BLOG不仅是为了自己,更是为了"有朋自远方来",e流企業學習第1講—用e達成整合说:現代人透過網路,能把遠古的對話精神發揮得更淋漓盡致!还说:新世紀裡最重要的是整合的能力,除了「獨善其身」外,還要能「兼善天下」。那
么这里问题就来了,我们如何能做到「兼善天下」?如何才能"把遠古的對話精神發揮得更淋漓盡致"?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面对热心人对我们的BLOG的评论,及
时回复,认真对待.当然,我们在BLOG里面的观点不可能非常完善,很可能存在自己意识不到的种种问题,如果有人给我们及时指出,但是我们一时之间还不能
理解对方的话的时候,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?孔子已经告诉我们了,这就是:"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"
BLOG并非是和个人修养毫无关系的记录工具,更加是社会交往的工具.我们写BLOG倘若只是记录一些个人私事,抒发一些无聊的情感,那么,我们写BLOG的意义就会丧失很多.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,更需要广交朋友,在和朋友的思想的碰撞中提高我们自身的生命层次.神學家Martin Buber說:「真神不存在你內,或我內,而是在你我相遇之處。」,找出你我相遇之處,就是生命之舞,也是我們修持的的核心。说的其实也是和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同样的道理.我们真正的自我,总是在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之中得到认识,并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自我."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"说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宽恕原则.每當我們與別人分享思想與感受時,其實是在幫助我們超越小我的界限,去發掘我們共通的願望和需要。每當我們對別人敞開心靈時,其實是在積極地化解彼此分離的幻相。换句话说,当你觉得受到了委屈,想要反击对方的时候,你有没有意识到你的反击会带来对方的苦痛呢?对方如果和你一样无法宽恕和容忍你的反击,从而进一步从对你的善意批评转变成恶意的攻击时,彼此之间还能否建立对话以及相应的知识分享,思维互动的乐趣呢?
论语中关于修养的很多东西,都可以让我们在利用BLOG这个工具的时候得到启发.有人曾经设想研究孔子弟子们这个学习共同体,是不是首先应该从这里得到启发呢?
评论这张
转发至微博
转发至微博
评论